最近有一个思考:全世界都在呼吁的“可持续”,第一条应该是不糟蹋东西。
过日子买水果,先吃好的后吃差的,是不糟蹋;装房子买了“能源设备”,别让它在那吃灰,也是不糟蹋。
物尽其用,就是不糟蹋。
经常有粉丝吐槽,无主灯费电、中央空调费电、地暖费燃气/费电,花了不少钱,装了也舍不得开。
尤其是爸妈一代,总是唠叨我们这也浪费、那也浪费。
而年轻人更在意的是:花点电费,总比挨冻、中暑了去医院强。
这实际上不是节省和浪费的问题,它的背后值得深思的是,大家没有“装修能耗”的共识。
啥叫“装修能耗”,或者是房子能耗?
举个例子,在东北过冬的人都有感觉,一样的市政供暖,官方热水入户的温度相差不多,但家里的室温体感却相差甚远。
在东北供暖后你得穿短袖、吃雪糕,而在华北几乎不可能。
房子的能耗,就是你的房子对你买进来的能源的消耗。
具体来说,影响钱包;长远考虑,是一个需要人类共同探究的话题,即“可持续”。
21年冬天东北限电,22年夏天四川限电,很多人开始意识到,“能源”和生活之间的具体关系。
并计划长期准备,把“节能”当做未来生活中的常态化问题去适应。
能源消耗,积少成多,消耗的不仅是资源,更是未来。
房子的隐形能耗 才是让生活质量变差 的核心
一台冰箱的用电效率是能耗,一个房子的能源效率也叫能耗。
除了看得见的水电费,还有看不见的能源流失,房子的能效等级,更在无形中消费着人们的生活品质。
耐用消费家电首当其冲,冰洗空热等,其中前装设备(中央空调、新风、电热地暖)占比最高。
有数据表明,大约40%的房屋能源消耗是用于室内空气冷暖。
而且,大家本着越大越好、越贵越好的原则,选到的家电往往没有达到理想效果。
房子本身的结构设计,会产生“隐形能耗”。
墙体厚度、窗户大小、楼层位置、房屋朝向、施工材料。
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,都会影响房子的温度、湿度、通风等居住体验,空调冷热不均、墙面反碱、反味返潮……致使生活质量变差。
不仅如此,材料的选择还会引发其他行业能耗增加,比如稀有的大理石,它的开采、打磨、运输等,能耗都很高。
而随着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,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供应的不断减少,能耗成本必定上涨。
以用能为主的住宅,方方面面消耗的都是能量,一套房子少说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,能耗应该成为未雨绸缪的长期打算。
守住能量的魔盒 我们能做的还挺多
整个房屋体系,就像一个能量的盒子。
如何不降低生活质量,又能减少能源消耗,目前大家努力的核心点都在B端——用工业技术降低能耗。
第一梯队:不需要采暖设备的一级能效房屋,被动式住宅。
最先意识到房屋能耗问题的是德国,因为德国以前的老房子耗能很高,而且德国曾遭遇过能源危机。
于是,为了守住这个能量的魔盒,德国从1977年开始,颁布了第一部建筑节能法规《建筑保温条例》,1991年建成第一批“被动式节能屋”
就是现在地产行业倡导的“被动式住宅”,它在2009年就已经传入到中国了。
严格意义的被动式住宅,完全不依靠空调和暖气。
通过遮阳、加厚墙体、房顶保温、换密封性更好的门窗,阻断房子和外界的热量交换,只依赖太阳光,保证家里一年四季温度适宜。
但德国的地理位置,冬季也比较寒冷,所以德国并没有做严格意义的被动式住宅,在低温寒冷时依然有暖气取暖。
广义的被动式住宅,是在上述的密封和保温基础上,最低限度使用空调和暖气,实现房屋的恒温舒适,同时又节省能源。
它适合我国大多数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,国内现在有很多项目,比如北京、上海、河北等地都在推广被动式住宅理念了。
但前提条件是,这个事情最好在地产商那一环节实现,作为交房标准之一。
就好比北方的集中供暖,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后期维护,都比业主单打独斗划算得多。
第二梯队,可以观察改变用量的二级能效房屋,能耗监测分析。
能耗是无形的,但也是有迹可循的。
我们不能零消耗,但可以知道每一分一毫都用在哪了。
有很多关于能耗监测的系统,正在公共建筑如工厂、医院、学校、办公楼和小区物业等地方启用。
个人家庭的能耗监测也在尝试,以后可能会逐渐普及。
能耗监测,是开发一个智能系统(例如能量监测APP),对耗能设备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,识别电器的开关状态和多种工作模式,精准记录家电的能量使用情况。
如果判断该设备正在做无用功,比如家里没人空调还开着,那么该系统会发消息给业主,也可以帮助业主远程控制关闭设备。
用一个系统代替多个APP独立运行,省手机内存也省精力,还对家里的能耗了如指掌。
目前家用监测系统没有商用的成熟,还需要进一步结合智能家居系统来优化。
第三梯队:体验舒适长期回报的三级能效房屋,恒温节能系统。
节能系统就是别的我先不管,一次性多花点钱我要让自己住得更舒服,属于一次投入,长期回报。
天氟地水,把空调和地暖结合在一块,两个系统一个机器控制,这个相对比中央空调和地暖分开做省钱,可以纳入家庭装修计划。
三恒五恒系统,主打一个“恒”字,能实现全年温度适中、湿度适中、空气质量好,屋子里没灰尘,以“不变应万变”。
具体到产品就是叠buff,中央空调+地暖+新风+空净+除湿机,还能智能控制,就是这么牛!
唯一的缺点,贵!一套系统价格是单品中央空调+地暖+新风+除湿机的两倍。
节能用电方面,高频使用期间,中央空调、地暖、新风加起来电费每月差不多1000~2000元,三恒五恒系统每月电费在500~600元之间,后者是前者的1/3~1/2。
地源热泵系统,主机安装在地下,通过热量交换,夏天把室内的热气带走释放到地下,冬天把地下的热量收集来传给室内。
就像一个不怎么赚差价的“中间商”,也是保证室内恒温,同时负责全屋的恒温供水。
地源热泵系统也比较考验钱包实力,和三恒五恒一样,越是大洋房、大别墅,用起来越划算。
还有个现实问题,前期设备多花的钱如果换算成电费,按每个月可省下500~800元计算,全部成本回收时间要长达20~30年。
所以,选它们的人看重的不单单是节能,生活舒适度才更是更被中意的点。
平衡耗能需求 才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
如果说省水省电、低耗节能是对家庭支出的理性思考,那追求审美、品质和舒适就是对生活的人本需求。
把能耗整明白,平衡好需求,不舍本逐末,才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,现在先锋的建筑、豪宅都在贯彻这个思路。
对于咱们普通住宅来说,也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:
优化总量和减量的关系
我们需要的总量,不是完全的费用多少对比,而是支出和获得体验的比较。
假如你家屋子舒适的温度需要100的热量,窗户和墙散出的热量是40,供暖设备就需要提供150甚至以上的热量,才能保证我们不冷。
同样的情况,加强窗户的密封和保暖,把他俩散出的热量降到20,那么供暖设备只需要产出130的热量就够了。
说白了,买个墙体稳妥的房子或者换个好窗户都行。
再说说水费、电费,大家普遍反映零冷水费电,实际上,可以通过智能开关或远程单线循环的模式解决。
人不在家关掉热水器,要回家前先打开,省下了电费;水管白白流掉的水少了,又省了水费,即使两个不能完全抵消,但洗澡就不会忽冷忽热了。
任务拆分
任务拆分就是“以多敌少”,能耗不变效果翻倍。
有人家做灯光布置总嫌费电,觉得一个吸顶灯做主灯就是省电,有多个装饰灯就是费电。
但灯泡、光源的选择是看瓦数而不是看数量的。
一个40w的吸顶灯,和8个5瓦的筒灯,用电量是一样的。
而瓦数的大小,和亮度也没关系,要看光源的流明,只要流明高,灯泡就更亮。
所以别再为省电而舍弃好看的灯了,控制好总量,电费就超不了,家里还氛围感十足。
水电设计时,特殊家电可以用单独的回路,如冰箱、鱼缸、宠物自动饮水机等的电源插座。
即使长时间不在家,只需要保留这一条回路开着电,既安全又省电。
又或者卫生间距离热水器远,不想做零冷水,可以单独安装厨宝或者小容量热水器,热水到达得更快。
不想安中央空调还想美观,可以用客厅风管机+卧室挂机搭配着用。
智能化控制
没有检测系统,没有全系智能家居,也可以用一些带有智能化控制的家居用品,带自动定时、关机、开启的设备。
比如浴霸的小夜灯模式,卫生间的灯长时间没关,它就会自动关掉。
时间、人力成本、隐形家务等等,对人的消耗广义上讲也是能耗。
我们费尽心思装修图什么?就是图一个省心舒服,图一个体验感呗。